- 行支
- 十二因緣的第二支。 行是心識中思心所的作用, 《俱舍論》曰: ‘思及思所作, 思即是意業, 所作謂身語。’ 所作就是行為, 我人的行為有三方面, 即身行、 語行、 意行。 其實就是蒙昧的意志衝動。 行的後果──造作的後果就是業, 有此業因, 必有業果。 所謂業果, 就是‘業識’的投生受報。 所以無明與行二支, 可說是前一生惑與業, 以此業因而投胎受報。 若以現代觀念詮釋行, 行是行為, 是造作, 是身、 口、 意三者活動的總和。 我人過去的一切活動, 各有其經驗痕迹留下來(即所謂熏習), 建立我人現在的智能、 性格, 形成了現在的自我。 而現在的活動經驗又影響到將來的自我。 這種活動經驗的累積, 在宗教意義上即是所謂‘業力’。 而我們世人的活動, 是由無明而來, 無明即是迷惑, 由迷惑而造作下了業, 有了業因就要受果報, 所以才在生命連鎖中輪回;若反乎此, 由實踐佛陀指示的正道而入於清淨之行, 就成為離苦得樂之行了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